【腾讯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

提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早在1994年,青岛便入列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不仅拥有“山、海、岛、湾、城”融为一体的空间格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色风貌、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亦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最早的实践地之一。

10月9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涵盖七区三市,系统建立了青岛名城保护体系,并明确了青岛名城保护的基本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对青岛南部滨海区域的天际轮廓线、南部的自然岸线及人工景观界面提出了保护要求。而其中提到的“南部滨海区域的天际轮廓线,保持‘起伏有致、平缓舒展’的特征,山前建筑不得突破山体轮廓线,不协调的高层建筑应拆除或降层”颇为引人瞩目。

城市心观察第1045期

撰文/冯亚楠

审校/申君毅

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

深谙此道,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篇大文章,青岛实招频出。

最明显的就是,此次《规划》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突出青岛历史文化特色。

毕竟,保护不仅仅是为了留存延续过去的记忆,也是基于当下的发展所需。

所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有具体的保护措施。

具体来看《规划》,针对市域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城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特色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七方面作出规划调整。

在市域文化遗产保护中,保护青岛市域“一核五线五片多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和“山-水-湾”一体的自然格局。

其中,“一核”是指以青岛历史城区为主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

其将延续历版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即东沿延安三路至长春路、威海路,北至海泊河,西、南至海岸线,总面积28.0平方公里。

该片区域位于青岛主城区西部,也被青岛市民亲切地称为老城区。

对于青岛人而言,老城区是百年青岛的发祥地,是城市文化的源头,发生了数不清的青岛故事,更寄托着无数青岛人的情感。

保护好这片区域,是必要也是必须。

基于此,《规划》在“历史城区保护”就设置了十四个子项,从整体格局保护到城市风貌、历史环境要素、色彩保护乃至天际轮廓线和眺望视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以色彩为例,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宜采用以红瓦、黄墙和石材本色为主的整体色调,细部可以绿、蓝、灰、褐等色彩为点缀。

不止于色彩,建筑之间的“和谐度”也有了明确。

将严格控制历史轴线及对景视线可及范围内的建筑风格和体量,新建、改建建筑在满足高度控制要求基础上,还需进行景观影响分析。

例如为保护南部滨海区域的天际轮廓线,保持“起伏有致、平缓舒展”的特征,所有山前建筑不得突破山体轮廓线,不协调的高层建筑应拆除或降层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提到,要拓展保护要素的类型和数量,建立全域保护要素数据库,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将保护对象名录及历史文化保护线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

这意味着,要保护就不是表面洒洒水,要做到全面而有效。

事实上,自建市起,青岛便一直在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建设,并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风貌的保护。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版城市规划中均设置了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保护专篇,致力于城市总规与名城保护的充分衔接。

那么,青岛为何如此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来,用好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资源,让沉淀着历史烟云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责任所在,也是青岛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力量所在。

二来,高品质历史文化供给不仅温润着一座城,也将滋养着居于其中每个人的生活日常,让每个普通市民生活的更加美好、幸福,唤醒他们对于城市的归属感。

而此次发布的《规划》,也释放出青岛“不仅要做,更要一以贯之做好”的信号。特别是不协调的高层建筑应拆除或降层,令人眼前一亮。当然这也要看后续围绕此类高层建筑具体展开的拆除或降层行动,特别是实施力度和频度。

凤凰网青岛原创

内容分享:
【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Top